產品經理職位在美國與中國開始興起,大量的人才想搶入這個職位,台灣也開始有了相關的職缺出現,但根據統計,優秀企業的產品經理錄取率僅為4%!
如果想要應徵產品經理,網路上有大量的心得、建議、教學、面試題目等等可以觀看、練習。但若反過來從面試官的角度來看,產品經理的應徵究竟是長什麼樣子,又會重視那些需求呢?其實了解下也滿有趣的,有在做應徵工作的產品經理更是可以參考一下。
以下是一位資深產品經理的心得:
篩選簡歷
當我向公司申請好招人名額, 和HR說好招人要求,就開始應徵了。HR收到簡歷後,會先根據事先約定好的應徵要求對簡歷篩選一遍,然後把簡歷轉給我。
我一般會集中一段時間來篩選簡歷,然後再把需要預約面試的反饋給HR,從篩選簡歷到預約面試,最長時間是2週,短的話第2天就會預約面試,內推的需要面試也都統一通過HR來安排。
曾經在網路上聽說過:HR收到簡歷後先扔掉一半,然後在留下的人當中篩選。其實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,不論合不合適簡歷都需要存檔,進入公司的人才庫裡面。當然,HR的篩選速度會比較快,主要看的就是一些硬性的指標,比如:學歷,工作經歷,專案經驗等。
從公司層面和業務部門要求層面去把關,到我這裡選擇就會比較主觀一點,會通過工作經驗細節描述,簡歷的排版、架構、語言表達、工作經歷等等整體表現出來的簡歷內容和產品感。一份優秀的簡歷,就跟一個產品一樣,可以看出應徵者的產品能力,所以花點時間仔細看一下還是有必要的。
而有些求職者簡歷是被黑心培訓機構包裝的,好幾個人的簡歷,除了基本信息不一樣,工作經歷和模板一模一樣。拿到第一份這樣的簡歷的時候,發現確實很優秀,然後接著看到好幾份一樣的……(直接丟掉)
應徵者千萬不要在簡歷上造假,不論是HR還是面試官,基本上都是“閱人無數”的人,即使簡歷過了,面試也會被發現,面試過了還有試用期,雙方都浪費時間。
除了HR通過正常應徵管道進行大量招聘,內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管道,很多公司內部都會鼓勵這種大家一起獵人頭的行為。在求職者應徵成功後,公司也會給推薦人一定的獎勵,當知道我要招人的時候,就有人開始內推簡歷給我。
而常常遇到比較尷尬的是:有些熟人會推荐一些和職位要求差距很大的人給我。
比如:原來的工作不是產品相關的,正在找工作被認識的人推薦過來了,而這個推薦人也是希望我能照顧照顧。
一般只要是內推的,我都會預約見一面,一個是出於對推薦人的信任,另外一個就是照顧推薦人的面子,不論合不合適,也會在面試後及時把結果反饋給推薦人。但是,對於匹配度太低的,該拒絕的我還是會拒絕,雖然我們是講究人情的社會,但是做事還是得有原則和底線,況且應徵來不適合的人,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和部門。
當然,內推簡歷的內容和職位相關度,大部分會比HR篩選的簡歷高,這可能跟工作上的人脈有關係。我認識的人中產品和研發居多,整體上來說內推還是一種很有效的應徵方式。對於求職者來說,內推確實能提高拿到offer的機率,並且在面試過程中多少會比其它人多點照顧,但是在結果上也別指望就能輕鬆“走後門”。
經驗不是最重要的
求職者會擔心自己經驗能力不夠,而表現的不夠自信,其實大可不必。作為面試官怎麼看人,選人,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,不同的面試官會有不同的標準,但經驗肯定不是第一個考慮因素。
在我面試的這些人當中,年齡最大的40多歲,在大公司工作過,也創過業,後來再去上班,工作經驗非常豐富,也有去年剛畢業的新鮮人,不論從年齡和經驗上來說跨度都非常大。而最後被招進來的這4個人,基本上工作經驗最多的也就3年,最少的是剛畢業不到半年的。從入職後的表現來看,都很優秀,而且未來也潛力無限。
我一般會重要看三點,如果這三點滿足,這個人就會進入到我的預選名單中。
- 看氣場合不合
雖然是幫忙公司招人,但是後面你要和他長期當同事,如果氣場不合雙方都會非常痛苦。很多人經驗方面都沒有什麼問題,但是就是沒有被錄用,大部分就是因為這個問題。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怎麼會是這麼瞎的理由,但這就是人感性的地方,每個人的客觀,只能做到主觀下的客觀。
- 看產品感
所謂的產品感,其實就是:一個是能不能從產品的角度去看問題。
比如:同樣的東西給不同的人,有的人只會看到這個東西,有的人會看到這個東西的組成,用途,問題等等;另外一個是能靠直覺(meng)而不是靠分析就能快速得出一些正確的結論,很多人需要多年工作鍛煉和生活閱歷的積累才能達到這個境界,這是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的重要特質。
- 看是否真誠
有些人在面試過程中,會為了掩飾自己經驗不足或其它問題而表現的用力過猛,面試就變成尬聊了。其實在面試過程中緊張,回答不上來問題都是很正常的,但是有的人會坦誠相待,有的人會選擇掩飾。
在我面試的過程中,有一個行業背景相符的求職者,最近一份產品工作中的很多產品細節說不上來。經過深入地了解,發現他之前做的不是產品工作,剛剛參加完一個產品培訓想要轉職。本來因為他的背景和面試表現還不錯,但是他一口咬定自己最近就是做的產品工作,但是怎麼做的又完全說不清楚,後來就直接放棄了。
當然除了上面說的,職位適合度,和團隊是否能互補,未來潛力,職位緊急程度,薪資預算等都是一些影響因素。尤其是薪資部分,如果談完薪資後沒有消息了,大多數是因為薪資的問題。經驗在簡歷篩選部分佔比很大,但是在面試環節決定因素佔比並沒有那麼大。
其實經過層層篩選,最後留下來的候選人在能力上來說都差不多,尤其是大公司,能走到面試最後的都是很優秀的人。但是,公司選擇了A而不選擇B的原因,很多都是感性的推斷,而不是理性的分析,所以能不能聊的來,在不在一個頻道上思考問題才是最重要的。
企業和求職者是互相選擇的
企業和求職者實際上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,作為面試官不要只覺得自己在考察求職者,而且也要做好被求職者挑選的準備。在面試過程中,我發現好幾個比較優秀的人,都拿到了多個公司的offer,整個行情雖然不好,但在市場上真正有實力的人還是很搶手的。在求職者有選擇權的時候,面試官能給求職者留下一個好的印象,絕對是一個很有利的加分。
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,但是做起來很難,最大的原因就是屁股決定腦袋,坐在那個位置想那個位置的事情。應徵公司天生站在強勢的一方,很難丟棄傲慢的姿態,HR也常常不熟悉業務內容。
所以,面試一般都由業務部門面試和HR面試組成,業務部門的面試官有的確實很差勁,但是他不會主動改變,表現差也沒有什麼損失。求職者就不一樣了,稍微不注意,就會失去工作機會。
在這方面我做的還是可以的,在面試開始前,我會先自我介紹,而不是讓求職者先介紹。很多面試者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,本身就會比較緊張,通過我的介紹會放鬆一點,並且我會把面試引導成一種聊天的氛圍,而不是一種很嚴肅的QA,要從聊天中互相發現,互相了解。
整個面試過程中不帶電腦,非必要不看手機,面試時間不能太短,不要讓面試者白跑一趟。如果發現確實不錯,就會更主動的多聊一些,並且主動建立LINEˊ 類的聯繫方式,防止後續被別的公司挖走。
當然結果也是很不錯,一些面試表現不錯,但是最後沒有來的人才,也建立了聯絡方式,搞不好哪天就又碰到了。
留言列表